第三屆全國高校港澳臺學生未來教師研學營9日正在上海舉行。 (華東師范大學供圖)
“寓意深遠,恰逢其時。”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副處長顧秋利寄語青年學生,面對AI智能帶來的教育挑戰,青年學生要深化對未來教師核心素養的理解;錘煉扎實過硬的教學能力;拓寬教育視野,厚植家國情懷。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健勉勵入營的未來教師們作為“教育未來的塑造者”,聚焦AI技術對教育生態的影響,探討在未來課堂形態下教師所需核心能力。
全國高校港澳臺學生未來教師研學營由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指導、華東師范大學主辦,今年是第三屆。該研學營致力為懷揣教育理想的青年學子,搭建共研共學、互學互鑒、協同發展的平臺,為未來教師們打開觀察、比較、融合多元教育理念與實踐之窗;同時,匯聚教育專家、資深校長和一線教師,共享教育教學實踐經驗。
“對我而言,研學營是擴大視野的起點。”來自臺灣的馮亭潔老師,作為研學營首屆優秀學員代表分享了首屆研學營期間,其在上海與云南兩地研學的經歷。在上海學習優質教育資源賦能教學創新,在云南了解跨區域教育幫扶如何突破地域限制,校際間、地區間的相互幫扶,為學生創造的更多可能。這些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教師的眼界有多大,孩子的視野就有多大”。
據悉,除了在上海的活動,研學營還將走進成都、閬中開展深度教育考察與教學實踐。“未來的教育會是怎樣的?港澳臺和內地的教育方式如何互相借鑒?”帶著思考,來自香港大學的駱俊宇分享了自己的研學期待。駱俊宇希望通過此次研學營了解上海、四川中小學教育實踐,以智慧教育學習者、應用者和開拓者姿態,探索各地教育模式的共融、發展。
據悉,在“人工智能時代未來教師核心素養”主題論壇上,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李政濤教授提出“二變七不變”的主張,“教育本質、熱愛、想象、勇氣、創造、技能、常識的‘不變’是教師安身立命之本,而角色與能力的‘變’則是順應時代的必然選擇。”
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代蕊華教授指出,面對技術浪潮,未來教師需以實際行動回應時代挑戰,包括:將人工智能定位為教育革新的協同者而非競爭者,在積極調適中探尋技術與教學的有機融合;在人機交互中強化共情能力與價值引領,確保技術賦能下的教育,始終圍繞“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展開等。
據悉,在教學展示環節,近30名未來教師分別以8分鐘片段教學演示,與教育專家團圍繞教學設計、課堂呈現等教師核心技能展開探討。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