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海運船隊,建成全球最大的世界級港口群,國際海運量占全球近1/3。當前,隨著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綠色轉型不斷推進,中國主動向“新”逐“綠”。
距離海南博鰲不遠的瓊海龍灣港,全球首艘智能研究與教學實訓兩用船“新紅專”輪向公眾開放展示“黑科技”:依靠1.5萬個監控點采集的影像,通過集成人工智能算法與自動化控制模塊,讓船舶具有自主識別航道、泊位操作等能力,朝著“船舶自主駕駛”的目標推進。
7月3日,全球首艘智能研究與教學實訓兩用船“新紅專”輪停靠在海口新海港碼頭。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
今年的中國航海日公告指出,為加快推動海運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準智慧航海的發展方向,加速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與航海的深度融合。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推動智能船舶從研發邁向大規模商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船隊與智慧港口集群。
中國航運企業智慧化轉型的步伐正在加速。朱碧新介紹,中遠海運集團構建全員可用的DeepSeek全尺寸智能應用,推出航運業垂類大模型Hi-Dolphin。此外還建設了81個典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將智能化應用于調箱、配載、拖車、關務等航運場景中,提升了資源調配效率,降低了企業成本。
中國港口協會會長顧金山表示,中國航運業正處在從大到強、邁向世界一流的關鍵時期。下一步通過合力打造“數字港航”生態,推動港口、航運、貨主、貨代、陸運、鐵路、海關等物流鏈各節點實現“聚點成鏈,組鏈成網,無縫銜接”,提升供應鏈全程可視化水平和協同效率。
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同時,中國加速航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積極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關鍵技術研發和規模化應用推廣。
中國交通運輸部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運營和在建的LNG動力船舶規模已占全球總量的35%以上,電動船舶應用領跑全球,國際集裝箱樞紐海港港內作業綠色集卡占比突破60%,全國主要港口岸電覆蓋率超過90%。
7月2日,中國首艘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中遠海運洋浦”輪,在海南洋浦港完成首次國產綠色甲醇加注。甲醇的原料并非來自傳統化石能源,而是取自城市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廢棄物發酵產生的沼氣,首次驗證了國內綠色甲醇“產供儲加”一體化模式的可行性。
7月2日,中國首艘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中遠海運洋浦”輪在海南洋浦港完成首次國產綠色甲醇加注。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攝
在行業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朱碧新表示,中遠海運集團2024年新造船訂單和新增運力當中,新能源、清潔能源占比超過30%。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石岱介紹,招商局集團航運業務國內碳排放強度較四年前降低12.4%,企業造船訂單中的LNG、甲醇、氨等綠色動力船舶占比達七成。
展望未來,中國航運業綠色轉型發展路徑更加清晰。中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付緒銀在博鰲表示,中國將有力有序發展綠色船舶,推動船用綠色燃料技術迭代應用;建設世界一流的綠色港口,加快構建港口綠色燃料供應體系、港口綠色用能體系、港口綠色集疏運體系。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