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于北京舉行,馬來西亞交通部前部長、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簡稱馬華公會)總會長魏家祥應邀出席。
2025年7月10日下午,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在北京開幕。 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相關資料圖)
如何從馬來西亞的視角體認文明互鑒?中馬兩國合作互鑒有何效能?為何說互鑒與對話是當今世界所亟須?魏家祥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闡述他的洞察與見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中新社記者:馬來西亞不同文明薈萃,是推動文明互鑒的典型樣本。您如何理解文明互鑒,為何要重視文明互鑒?魏家祥:馬來西亞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多元文明交融國家。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與西方文明這四大主要文明在此匯聚,形成了獨特的多元生態。作為以馬來人為主體的國家,這里有約三分之二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加上約690萬人的華人群體(含第三代、第四代移民)和接近200萬人的印度裔群體,共同構成了三大主要群體。此外,歷史上馬來西亞曾受英國殖民統治,法律體系與行政制度深受西方影響。這四種文明的疊加,使其成為觀察全球文明互動的典型樣本。
從文明互鑒的實踐看,馬來西亞的特殊地位使其成為一座“文明熔爐”。不同文明在此互相尊重、共存共榮,既能保持各自的特色,又能通過交流實現互鑒,這是“存中求異”的智慧。
正如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所倡導的,不同文明之間,唯有相互尊重才能平等對話,唯有平等對話才能相互欣賞。如果沒有這種尊重和對話,就會出現“各自為政”的誤解。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后受到各國歡迎,也正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間對共存共榮的需求和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渴望。
魏家祥(Dr. Wee Ka Siong),生于馬來西亞,祖籍廣東陸豐,現任馬來西亞馬華公會總會長,曾任馬來西亞交通部部長。他長期推動馬中合作,支持華文教育發展,主導東海岸鐵路等項目,促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馬中聯通。
中新社記者:您曾擔任馬來西亞交通部長期間主導的東海岸鐵路(ECRL)等項目,被視作“一帶一路”促進文明互鑒的典范。您對相關合作有何印象?魏家祥: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后,馬來西亞積極參與。以東海岸鐵路為例,這個項目工程量大、涉及資金多,融資等事宜并不容易。但幸好兩國之間有了“一帶一路”倡議,讓合作變得順暢了很多。
此前,由于山脈的阻隔,馬來西亞的東西海岸之間無法直接通車。東鐵項目全長665公里,預計于2026年底建成,建成后將貫通馬來亞半島西海岸與東海岸。項目剛剛基本建成長度16余公里、東南亞最長的鐵路隧道,還將把東海岸城市和吉隆坡之間的出行時間大幅縮短至原來的幾分之一,成為馬中兩國的標志性合作項目。
最初,許多人尤其是西方媒體對中國參與的相關合作項目持有疑慮,甚至存在誤解。但從馬來西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可知:其一,馬來西亞缺乏龐大的建設資金;其二,我們亟須先進的鐵路技術,而全球范圍內中國在鐵路技術領域具有顯著優勢;其三,中方提供了配套完善的融資支持和免息待遇,這對馬來西亞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條件。事實上,如果沒有馬中兩國的合作,以及中國在融資等方面的支持,東鐵項目就無法快速推進并落地實施。
項目推進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質疑的聲音,但隨著項目全面實施,這類聲音已逐漸減弱。當前的重要挑戰在于,如何讓更多馬來西亞民眾切實感受到這一基礎設施對自身生活的重要性。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民眾對鐵路運輸的接受度。鐵路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客運量上,更在于通過優化兩國間物流網絡,真正惠及馬來西亞百姓。像東鐵這樣的合作項目,最終都將通過實際效益證明其積極意義。
當地時間2024年5月9日,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四電系統工程開工儀式在登嘉樓州舉行。圖為施工現場。(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陳悅 攝
中新社記者:2023年,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并持續在全球推動踐行文明對話。您對此如何看待,其中有何全球性意義?魏家祥:我認為這一倡議非常務實,我非常欣賞中國的立場——我們不對抗,可以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第一,中國向世界推行開放式的合作模式,不是為了結盟而達到特定的目的,而是通過伙伴式的共同發展,共享資源和周邊設施。這對合作方并沒有損失,還能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加速產品進入中國和國際市場。眾所周知,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和最強勁的內需,因此從經濟角度看,與中國交朋友、開展商業合作極為有益。
第二,國與國之間因為生活習慣和歷史淵源的不同,思維方式也存在差異。文明對話正是一個相互磨合與了解的過程,有助于化解先入為主或帶有偏見的觀念和認知。通過深入的交流,我們能以更客觀的視角理解他國的行為邏輯。政策溝通、資金融通、貿易暢通、設施聯通、民心相通之中,民心相通尤為關鍵。當世界各地的人們相互接觸,能實現不同文明的對話、達成共識,這才是人類幸福的最終指標。
總之,我認為全球文明倡議在兩年前提出恰逢其時。中國作為大國,同時展現了經濟實力和軟實力,與周邊國家共擔發展目標、共享發展機遇,這種互惠互利是惠及各國國民的。如果我們自我孤立,也就無法享受這些紅利。因此,全球文明對話需要持續推進。我希望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推動全球文明建設,深化互信互鑒、相互尊重與欣賞,讓人類生活更美好。
當地時間2025年6月9日,中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文明對話國際日”主題活動。圖為來自中國、美國、希臘、塞內加爾的藝術家在“跨越山海的文明對話”文藝演出上表演器樂合奏《美美與共》。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中新社記者:作為中馬友好互鑒的親歷者與推動者,您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格局有何展望?魏家祥:2025年被視為與國際政治不穩定高度關聯的年份。自特朗普第二次擔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這一態勢不僅影響中國,也波及與中國存在經貿往來的其他國家,包括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
在此背景下,各國都在尋求化解貿易壁壘的方法。“某國優先”或限制他國使用本國科技的做法,本質上會造成共同損失,因此,通過文明互鑒與貿易談判減少不必要的國際政治對立更符合各國貿易發展的根本需求。和平是解決問題的核心路徑,唯有友好的對話才能為人類共同命運注入穩定性。
從馬來西亞視角看,作為2025年東盟輪值主席國,我們自然希望盡可能縮短國際不穩定性的影響周期,推動全球化回歸開放合作的本質,而非通過單邊制裁或懲罰性政策加劇國家間關系僵化,甚至惡化。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