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看來,國家公園作為品質最優的生態系統,是氣候穩定器、大自然中的凈水機和空氣凈化器,是惠及千家萬戶最普惠的生態產品。
“每位公民都有平等參與國家公園保護和建設的機會。因此,國家公園應該緊扣公益性,降低公眾進入國家公園的門檻。比如采取公益性低門票價格制度,并免費覆蓋軍人、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楊銳說,鼓勵公眾參與相關志愿服務也非常有潛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志愿者總數已超1萬人,深度參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工作。
我國人口眾多,國家公園范圍內及周邊區域分布著大量鄉鎮,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民生福祉協同提升,是各個國家公園建設面臨的共同課題。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分享了當地創新治理模式的故事。當地為牧民提供生態公益崗位,參與巡護工作,共同守護“中華水塔”。
據統計,第一批5個國家公園吸納近5萬名當地居民成為生態管護員,在家門口守護家鄉的山山水水,年人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萬至2萬元。
與此同時,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態,各地在建設國家公園過程中積極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三江源國家公園培育“瑪多藏羊”“玉樹蕨麻”等地理標志農產品;大熊貓國家公園開發“熊貓蜂蜜”等特色產品;武夷山國家公園創新“茶林共生”生態種植模式,推動傳統茶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綠水青山”成為百姓的“金山銀山”。
國家公園作為全民共有的自然遺產,承載著當代及子孫后代的共同福祉。專家表示,應全民共建、共享、共護,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推動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張玉均認為,國家公園具備開展自然教育的最佳條件。近年來,各個國家公園通過科普活動、知識講座、戶外游戲等方式,讓公眾領悟自然,深化認知。
“自然教育應該和科研結合起來,同時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包括企業、家庭、學校等。”張玉均說,專家學者要把平時的科研積累轉化成自然教育的內容,自然教育機構作為執行者要把課程體系做扎實,促進自然教育更加規范化和體系化。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 如何遏制人工智能“說謊”|速讀
- 四川省儲備糧管理集團新設成品糧油公司
- 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預警 警惕“助學貸款辦理”騙局_訊息
- 口服減肥藥“翻車” !Viking Therapeutics Inc.(VKTX.US)股價閃崩42% 空頭一夜血賺5.21億美元_消息
- 新疆麥蓋提:“爆改”塔克拉瑪干!粵港澳青少年親歷“綠色奇跡”
- 華陽集團(002906.SZ):上半年凈利潤3.41億元 同比增長18.98%
- 中歐基金:多產品業績優異,投研體系助力發展-熱消息
- 熱議:生意社:8月19日華東白炭黑市場價格持穩運行
- 快遞業規模效應持續放大|每日信息
- 福日電子(600203)龍虎榜數據(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