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情緒與政策共振下,高分紅資產成為資金關注焦點。
8月13日,A股滬指突破3674.4點,創近四年新高。隨著上市公司陸續發布中期業績報告,多家大手筆分紅的公司也將A股中期分紅熱度再度推高。
據Wind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約50家上市公司披露中期分紅預案,其中擬現金分紅的46家公司,分紅總額超過720億元。
(資料圖)
行業人士對記者稱,A股“現金回報”生態加速成型。然而,紅利資產中,不同板塊也將出現分化,如能源、金融、消費、公用事業等不同行業的分紅差異,折射出不同領域的經營邏輯與市場預期。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對于穩定收益的需求增加,高分紅股票的吸引力也隨之提升。低利率環境持續,投資者開始重新評估投資選擇。優質公司的股權不僅提供穩定的股息率,還具有潛在的成長價值。因此,紅利性投資將逐漸替代穩定成長類投資,成為公募基金主動權益配置的重要基石。
紅利資產持續火熱
隨著上市公司分紅勁頭持續增強,二級市場上,紅利資產和紅利風格備受關注,高股息紅利資產憑借其穩定現金流和低估值特性,成為資金“避險港灣”。
截至8月13日收盤,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動指數上漲0.35%,中證紅利低波動指數在去年創新高并累計大漲近18%的基礎上,今年漲勢持續,年內漲幅約3.4%。
具體到紅利基金方面,從年內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的場內份額變化來看,資金持續流向紅利資產以加強“防御”。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紅利低波50ETF年內凈流入額超80億元。
全市場范圍內,銀行、機器人、軍工等主題ETF年內份額增長超過100億份,其次,年內增長超50億份的ETF中,2只紅利低波ETF在列。
紅利產品火熱的背后,離不開上市公司分紅額大增的支撐。不只是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中期分紅總額超過720億元。政策引導之下,自去年開始上市公司分紅更加積極。日前,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分紅規模達2.4萬億元,較2023年度增加9%。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對第一財經分析稱,紅利風格本身屬于防守性資產,投資者追求的是確定性的分紅收益。當前市場回暖明顯,疊加經濟復蘇的雙重驅動,周期制造類紅利資產值得被重點關注,其次消費類、銀行與公用事業類紅利資產也將維持溫和上行態勢。
分紅現差異
具體看來,不同行業也呈現出分紅差異。
截至目前,今年上半年大手筆分紅的公司中,能源、周期行業龍頭公司占比較多。
其中,寧德時代、東方雨虹、藏格礦業(000408.SZ)分別擬“10派10.07元”“10派9.25元”和“10派10元”,擬派現總額將達到45.68億元、22.1億元和15.69億元。
同時,部分消費類公司也出現了大手筆分紅,如東鵬飲料(605499.SH)、華利集團(300979.SZ)的中期派現總額預計超10億元。道道全(002852.SZ)也披露了高比例分紅。該公司中期分紅預案為擬“10派1.76元”,預計派現金額6053.84萬元。公司現金分紅和股份回購總額占上半年合并報表下凈利潤的比例為33.45%,占當期母公司凈利潤比例超七成。
此外,金融行業長期以來是分紅的主力軍。
據Wind統計,2024年A股上市銀行分紅超6300億元。
目前,A股上市銀行中首個發布2025年中期現金分紅方案的常熟銀行將這一趨勢延續。該行最新披露,中期利潤分配方案為擬“10派1.5元”,累計派現4.97億元。這是常熟銀行2016年在A股上市以來,首次推出中期分紅。
蘇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范堯堯對第一財經分析,行業特性決定分紅能力,傳統行業與成長型企業的分紅策略呈現顯著差異。能源、金融等傳統行業憑借穩定的現金流和較低的資本開支需求,維持較高分紅水平。典型如煤炭行業,中國神華依托資源優勢,近年分紅率持續保持在8%以上;銀行業方面,工商銀行等國有大行在滿足監管要求后,將超額利潤的30%以上用于分紅。基于2025年弱復蘇預期,建議以高股息能源金融股構建防御基礎,同時配置研發領先的科技成長股把握彈性機會,實現收益與成長的平衡。
國海證券分析稱,紅利資產作為底倉配置的價值仍存,但投資邏輯需要被重新審視,建議配置更能受益于本輪經濟修復的“順周期”方向。
國海證券進一步將紅利資產分為三大類,其中順PPI周期的上游資源類紅利資產,在工業品價格承壓的背景下尚處于逆風期;而與宏觀經濟關聯度較低的公用事業類紅利資產,雖有防御價值但彈性或有不足。
市場“牛味”能否延續
自去年9月底宏觀政策全面轉向后,A股市場掀起了一輪估值修復浪潮,那些長期被低估的上市公司迎來了價值回歸的契機,不少龍頭公司的股價更是實現翻倍,銀行、醫藥等板塊的漲幅也接近50%。
資深私人銀行家黃凡對記者分析,當前投資者情緒改善與風險偏好上升,增量資金入場意愿明顯增強,而A股估值依然處于歷史相對低位,向上依然有不少空間。宏觀政策寬松在持續,貨幣政策持續釋放流動性,財政政策加碼支持資本市場發展,A股必將持續走牛,而中美之間的關稅博弈目前已經由“脫鉤”走向“分流中重構合作”,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正在減弱。
“預期在下一階段,‘反內卷’進程中的紅利行業將備受矚目。”黃凡分析,如供給側出清明確的鋼鐵、光伏設備、玻纖等行業的龍頭公司受益于產能收縮與議價力提升,業績會有明顯改善;而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是大趨勢,因此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表現值得預期。
從估值角度來看,盡管市場經歷前期上漲后,估值修復至相對較高水平,但后續仍具備上行潛力。武澤偉分析,當前萬得全A滾動市盈率為20.81%,處于近10年以來81.41%歷史分位數;上證指數滾動市盈率為15.70%,處于近10年以來83.95%歷史分位數。
武澤偉認為,紅利資產雖有上漲,但相比股市整體收益相對落后,因其與大盤、價值風格高度重合,彈性較小。但不論如何,當前市場仍處于動態變化中,各板塊、各風格資產的表現將在多種因素交織下持續演繹,投資者需密切關注宏觀經濟、政策動態及行業趨勢,以把握投資機會。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