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作為法院系統的“神經末梢”,與基層群眾聯系最為緊密。南陽市宛城區人民法院的五個派出法庭,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過程中,主動融入黨委、政府領導的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堅持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內外銜接,以實質性化解糾紛為目標導向,推動構建立體式多元解紛體系,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為構建和諧穩定的基層社會秩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東關法庭
以“家”為本,搭建矛盾化解“連心橋”
東關法庭,作為河南省高院評定的首批“楓橋式人民法庭”之一,在家事審判領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矛盾化解之路。該法庭以家事糾紛調解為核心任務,以“小家”和睦推動“大家”和諧,讓法治陽光照進每一個家庭。
在審理一起探望權糾紛時,因原、被告對立情緒比較嚴重,難以溝通交流。東關法庭庭長劉琳瑜利用下班時間多次來到當事人家中家訪,詳細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和孩子談心,了解她的真實想法。通過多次“背對背”調解,最終促成雙方就探望權達成一致意見,既實現糾紛化解,又成功守護了親情。
東關法庭還積極培育精品案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劉琳瑜辦理的“私自圍擋占用公共車位被勸阻后猝死 勸阻者不擔責案”被寫入2022年河南省高院工作報告,辦理的“窨井蓋傷人 四方責任人均有過錯”“自助游出意外 組織者擔責一成半”等案例,被法治日報、央視新聞頻道等多家媒體作為典型案例報道,通過用好典型案例“活教材”,讓人民群眾了解司法的價值和導向,切實感受到司法的關懷。
紅泥灣法庭
以“聯”為策,鋪就庭所聯動“快速路”
“庭所聯動”機制是紅泥灣法庭從“訴訟為主”轉變到“訴訟斷后”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群眾辦實事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庭所聯動”,進一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方式,延伸服務窗口,夯實一線陣地,加強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訴訟立案無縫對接,實現“1+1>2”的工作效果,力爭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在紅泥灣落地生根。
“庭所聯動”機制實行后,紅泥灣法庭已向紅泥灣司法所委托調解案件15件,調解成功12件,通過政府解決暫不立案1件,與派出所協同化解2件,“庭所聯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辦理一起鄰里糾紛時,原、被告因修建散水占地問題發生爭執,紅泥灣法庭負責人郭鳳香與其審理團隊多次前往現場實地勘驗,尋找案件化解的突破點。庭審中,承辦人向雙方當事人詳細解釋了道路使用的權利和義務,從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的角度出發,勸說雙方互相諒解,并與村委會聯合調解,最終促成雙方和解,原告當庭撤訴。
茶庵法庭
以“解”止訟,構建非訴解紛“反應鏈”
今年5月,茶庵法庭與高廟鎮黨委政府聯合成立“非訴訟解紛工作站”,通過積極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努力推動轄區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和多元化解。該平臺依托地方黨委、政府與法庭的工作合力,加強部門之間的聯動溝通,共同開展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化解,著力發揮“非訴訟解紛工作站”品牌作用,切實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公正的解紛陣地。截至目前,通過該工作站已累計化解糾紛30余起。
同時,茶庵法庭在案件辦理中注重案結事了,一次性化矛解紛,在審理一起提供勞務者損害責任糾紛中,原告被快遞傳送帶絞傷手臂急需救治,但被告對雙方責任劃分存在分歧。茶庵法庭負責人丁心然通過從法律規定、人情事理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對被告釋法明理,最終,被告一次性將賠償款履行到位。
溧河法庭
以“點”帶面,奏響源頭解紛“和諧曲”
溧河法庭主要辦理黃臺崗鎮、瓦店鎮、溧河鄉、金華鄉4個鄉鎮的案件,轄區范圍廣,案件數量多。今年以來,溧河法庭積極參與宛城區多元化解矛盾糾紛進基層活動,通過開展“送法進校園”“送法進社區”等活動,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引導教育群眾自覺尊法、學法、守法,依法保障自身合法權益,正確對待矛盾糾紛。
溧河法庭持續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加強與鄉鎮黨委、政府、社會組織等各方面的溝通協作,通過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優勢互補,大力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在審理一起鄰里之間因意外事故造成人員受傷的案件中,溧河法庭與派出所、司法所、當地村委會共同參與調解,分工協作、相互配合。最終,經過各方共同努力,促成雙方和解,使潛在的民事訴訟案件在萌芽階段得以實質性化解,有效節約了司法資源。
官莊法庭
以“智”為媒,激活楓橋實踐“新動能”
官莊法庭主要辦理官莊工區范圍內的一審民事案件,法庭距主城區較遠,轄區內人口多,企業多,經濟活躍。近年來,受理的案件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同時,隨著官莊工區產業結構轉型,部分人員已離開工區,分散在全國各地,給法院送達、調解等工作造成一定困難。
為了解決該突出問題,官莊法庭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利用在線調解、庭審平臺,開展送達、調解、庭審等工作,以信息化賦能,為群眾案件辦理和糾紛化解“減負增速”。同時,官莊法庭與官莊工區司法局在法庭聯合設立了人民調解工作室,并以此為橋梁,主動對接村組、鄉鎮等基層一線,并加強與轄區司法行政部門、人民調解機構的聯系,通過各方渠道、凝聚多方力量解決工作難題。
在辦理一起信息網絡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過程中,雙方當事人都在外地。為減輕當事人訴累,官莊法庭充分利用微信、電話與當事人聯絡,通過河南移動微法院平臺進行證據交換。最終,通過遠程調解,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并將案款一次性支付到位,贏得了雙方當事人的一致好評。
宛城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吳運廣表示:“宛城區法院將持續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化解矛盾糾紛為筆,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墨,繪就一幅‘楓’華正茂的和諧畫卷,讓這一源自基層的智慧經驗在司法實踐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供稿:李亞瑾)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