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日獲悉,在上海多學科專家的共同努力下,醫生通過僅6厘米切口的“神經靶向阻擊戰”——高選擇性脊神經背根切斷術(SDR),讓小鄭的痙攣性畸形得到根本性逆轉。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小鄭來的時候,雙腿如麻花般扭曲交纏,連上診療床都是家屬幫忙抬上去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遺傳和罕見病科主任曹立教授接診了這一例罕見病患者。
小鄭最初的癥狀始于14歲。“起初只是跑步沖刺時覺得雙腿沒力,平時走路也比較容易摔倒,后來就覺得兩條腿越來越緊,連站立都成問題。”在小鄭的記憶中,肌肉痙攣日益嚴重,腿部外形也發生了變化,整個下肢不受控制,最后完全失去了站立和行走的能力。
在上海,結合MRI、肌電圖等檢查,小鄭終于獲得明確診斷:遺傳性痙攣性截癱。這種疾病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其母親也有類似的癥狀,只是程度較輕。
由于痙攣性截癱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傳統的骨科矯形手術雖能改善畸形,但無法阻斷痙攣的“源頭”。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國家骨科醫學中心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海石對記者介紹:“痙攣是神經系統‘錯誤指令’導致的肌肉過度收縮,就像橡皮筋長期緊繃最終變成鐵絲,必須從神經層面‘松綁’。”
經過術前病例討論及多學科會診,專家團隊決定采用分階段治療方案:首先通過相關手術,切斷過度活躍的脊神經背根,有效降低特定肌群肌張力,從根本上解除痙攣,再根據恢復情況制定后續矯形方案。
在手術中,張海石醫生采用單椎板微創入路,皮膚切口僅6厘米,精準識別并切斷導致痙攣的異常神經小束,保留正常的神經功能。
術后第4天,小鄭原本緊繃如弓弦的雙腿肌肉開始放松,痙攣顯著緩解,雙腿不再如麻花般交織,并逐步開始接受系統的術后康復訓練,包括關節活動度練習、肌肉力量訓練等。據悉,待小鄭神經功能進一步穩定后,團隊將評估其矯形手術的可行性,并制定矯形方案,通過骨科手術糾正關節畸形,最大程度恢復運動能力。
當小鄭在康復治療師指導下首次嘗試屈膝時,監測屏幕上躍動的肌電信號仿佛新生的序曲。這位曾經被困在輪椅上的青年,終于可以期待用雙腳重新丈量世界。
據悉,該院“痙攣狀態及肢體畸形重建MDT(多學科診療)團隊”負責人馬昕表示:“我們不僅要讓患者站起來,更要讓他們走得好、走得遠。”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