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宣傳部對外表示,于2025年春季動工、全長15公里的呼勒線穿沙公路已實現初步貫通,與此同步的,還有8萬畝沙地的治沙成績。
翁牛特旗地處科爾沁沙地西緣,面對嚴峻的沙地治理難題,翁牛特旗通過“以路治沙、生物防沙、工程固沙”的防沙治沙新路徑,以路為基,把廣袤的沙地切割成若干個治沙區域,阻斷沙地流動,分而治之。自2003年建成第一條穿沙公路起,當地已貫通17條共計494.5公里的穿沙公路,形成“六橫十一縱”的治沙網格體系。
據悉,呼勒線是當地2025年建設的3條重點穿沙公路之一,從烏丹鎮呼日哈嘎查蜿蜒至花音艾勒嘎查,全長15公里。
該路段自4月破土動工,建設者們克服嚴苛環境挑戰,僅用1個月便打通這條“沙漠動脈”。
在公路建設的同時,一場治沙“攻堅戰”同步打響。呼勒線沙地綜合治理項目總投資1.31億元,計劃治理沙地9.1683萬畝,其中中部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5.1683萬畝、防沙治沙與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4萬畝。
目前通過鋪設麥草方格沙障、種植檸條、沙柳等耐旱植被,已完成8萬畝春季治沙任務,昔日黃沙漫天的沙地如今已形成穩固的綠色防護帶。
“這些沙障就像一個個‘小衛士’,能有效固沙,為植被生長創造條件。”項目技術人員汪海洋介紹說。
當地牧民感慨說,公路的建成不僅暢通了區域交通,更為后續生態治理物資運輸、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以前運輸要繞行幾十公里,現在穿沙路貫通,不僅縮短了時間,還降低了成本。”牧民賈向東住在科爾沁沙地中的呼日哈嘎查。他告訴記者,如今運輸農牧業物資、銷售牛羊,可比以前方便多了。
“路通沙治,未來可期。”翁牛特旗林草局副局長烏華介紹說,當地還將依托穿沙公路與治沙成果,整合沙地、濕地等生態資源,聯動沿途景區和農牧民合作社,打造30萬畝綜合生態旅游功能區。“既讓沙漠變綠洲,也讓農牧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