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專家:真實的對話、情感的聯系和高質量的師生關系
AI浪潮席卷,人類教師如何能讓自己擁有不被取代的能力,并帶領學生擁抱未來?昨天,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主辦的2025年中小學校長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舉行,“推進教師評價改革,激發教師隊伍創新活力”成為關注主題。
教育需要“更有彈性”
“每一個年輕人不僅是知識的消費者,也是知識的貢獻者。在許多領域,他們比前輩要學的更多,我們要為他們提供多種可能性的教育。”被稱為“PISA之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強調,教師們必須要做出決策,哪些東西不要教了,哪些新技能必須幫助年輕人去掌握。比如,在AI成為一個日益強大的工具時,學生學習科學,是要學會像科學家一樣設計實驗、提問和思考;學習歷史,是為了像歷史學家一樣,了解社會的敘事方式,了解哪些要素推動著人類不斷向前。“我們要適應我們還不能預測的未來。”安德烈亞斯說。
“我們需要反思一下,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們在他們最好的十幾年人生中,都在學校里學同樣的知識,以同樣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程度。而在他們未來的生涯中,需求是不一樣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永智坦言,在工業社會建立之后,分工變得很細,使得效率大大提升。于是,在育人的過程中,學科也分得很細,學段也分得很細,學校就像一個培育勞動者的工程,班級就像車間,年級就像生產線,教材和考試就像是施工的手冊。李永智提出,面向未來,以學校體系為主的、集中的教育,應該變成“更有彈性的教育”。
“有的學生有本事可以一躍而上,有的學生可能就需要一步一步去爬,有的學生會攀巖,有的學生會駕直升機……不同人達到同一目標有不同的路徑,這些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研究和利用的一種方式。”李永智介紹,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正在通過對“教學思維鏈”的分析,將優秀教師的隱性教學經驗結構化顯現出來,幫助更多老師可以將復雜問題化繁為簡,化整為零,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潛質,設計不同教育路徑。
激發老師的內驅力
PISA2022的結果顯示,學習時長和學習效果,未必相關。瑞士學生平均每周花30小時在學習上,摩洛哥學生要花50小時,但是從結果而言,瑞士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安德烈亞斯認為,學習環境的質量非常重要,而這是學生和老師打造的共同體。如果一名學生感到老師知道他是誰,更知道他能夠發展成什么樣,這名學生就會更主動地從他喜歡的老師那里學到東西,也更容易在學習上獲得好成績。
如今,相比人類教師,AI憑借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自然更善于迅速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更高效地從學業角度做出更個性化的判斷。但是,真實的對話、情感的聯系和高質量的師生關系,必須由教師來創造和維系。
那么,如何激發老師的內驅力呢?有意思的是,OECD在對韓國、法國、葡萄牙、美國、芬蘭等不同國家的教師進行訪問后發現,情況各有千秋。有的國家教師收入水平高,但老師們的幸福指數似乎并不高,有些國家則恰恰相反。“評估教師時,不僅要了解老師知道什么,更要看他們是否愿意自我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系統,要讓老師把時間放在他們愿意花時間的事情上,而不是其他。”安德烈亞斯說。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