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業是與低端制造業相對應的說法,是工業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業。低端制造業是工業化初期的產物,而高端制造業則是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的產物。高端制造業的顯著特征是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持續聚焦細分產業研究23年,并利用對各行業長期跟蹤搜集的一手市場數據,精心編制《100大行業全景圖譜》。圖譜匯集高端制造、大健康、節能環保、信息科技、高端制造、新材料、智慧城市等12大領域,涵蓋100大細分產業,對不同產業產業特征、發展現狀、競爭格局與前景趨勢等進行針對剖析,希望為我國產業轉型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參考與啟迪,助力更多企業快速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與產業創新之道。
在本文中,前瞻經濟學人根據《100大行業全景圖譜》,盤點了2021年高端制造產業的十大關鍵詞,看看在過去的一年中,高端制造迎來了什么新變化與新發展。
5月5日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航天節日,因為在1961年5月5日,美國完成了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成為繼蘇聯之后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2021年5月5日,如今航天界的明星企業SpaceX同樣也完成了一件大事,經過非常多改進的星艦試驗飛船SN15在試飛后順利降落,結束了SN8-SN11每飛必炸的歷史,讓人看到了SpaceX在不斷地進步,對馬斯克前往火星的目標更有信心了。
這意味著,星艦原型機取得階段性勝利,SpaceX掌握了最關鍵、最難搞的安全著陸能力,將加速星際飛船的徹底成型和入軌發射。從2016年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公布前往火星計劃起,星際飛船研發便被提上日程,從Starhopper原型機到如今的SN15,原型機已經迭代多次,根據SpaceX的估計,飛船最終成型,大約需要20臺原型機進行測試。
2021年是探測火星的圓夢之年!奔向火星的路途上排起了隊:先是“希望號”星際站入軌火星,之后,美國“毅力號”探測器也登陸火星。
2021年5月15日,火星又迎來了中國訪客!我國天問一號著陸器成功降落火星,5月22日著陸器上搭載的首輛火星車祝融號安全到達火星表面,開始巡視探測。
據悉,中國的火星車為了規避火星極端天氣的影響,中國火星車不僅設置了自主休眠和自主喚醒功能,還將使用獨立自主地打造的多項“黑科技”。例如,火星車使用的熱控材料是新型保溫材料——納米氣凝膠,因為火星表面有稀薄的大氣,必須針對這一特殊的太空環境采用新的保溫材料。納米氣凝膠很輕,有非常好的隔熱性能。此外,火星車還采用了鋁蜂窩夾層、鋁基碳化硅、復合纖維材料等多種新材料。中國火星車使用太陽能供電,從光照角度考慮,最理想的工作地點是火星赤道附近。但火星赤道附近地形復雜。綜合考慮多方因素,中國火星探測著陸區初步選定在火星北緯5°至39°一帶。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海南文昌發射場,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B遙二火箭托舉著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號一飛沖天,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空間站建造轉入任務實施階段,標志著我國空間站時代已經到來。
據悉,空間站又稱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空間站分為單模塊空間站和多模塊空間站兩種。單模塊空間站可由航天運載器一次發射入軌,多模塊空間站則由航天運載器分批將各模塊送入軌道,在太空中將各模塊組裝而成。在空間站中要有人能夠生活的一切設施,空間站不具備返回地球的能力。
2021年10月16日0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據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3名航天員與天和核心艙完成了自主徑向快速交會對接。這是我國載人飛船首次在軌徑向快速交會對接。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載人航天三大基本技術之一,之前神舟十二號是橫向交會對接,這次神舟十三號需要以垂直方式、從下面垂直向上與核心艙進行對接,這項技術此前從沒在太空中驗證過。由于存在軌道高度偏差,組合體和核心艙的速度也不同,在徑向對接過程中,除了在徑向方向有速度位置變化外,還要控制它在速度方向的角度,還需要考慮太空中復雜電磁環境。
另外,航天器在太空中以幾倍于子彈射出的絕對速度靠近,要實現對接就必須要不斷實時調整飛行角度和速度,稍有差錯可能就會“撞車”。27.6萬公里時速下,對準80cm交接口,整個飛行路線的選擇和控制難度可想而知。整個飛行路線的選擇和控制難度可想而知。
2021年10月19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可工程化應用的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在航天科技集團四院試車成功。
該發動機直徑3.5米,推力達500噸,采用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殼體、高裝填整體澆注成型燃燒室、超大尺寸噴管等多項先進技術,發動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試驗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固體運載能力實現大幅提升,為我國運載火箭型譜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動力選擇,對推動未來大型、重型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覆蓋全球的北斗3號衛星定位系統,但現在又一款戰略價值遠超北斗的新系統誕生,它就是鴻雁系統,中國耗資200億打造全新星座系統。鴻雁星座由300顆低軌道小衛星及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具有全天候、全時段及在復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能力,可為用戶提供全球實時數據通信和綜合信息服務。老外都不得不稱贊:比北斗還厲害。
目前,鴻雁星座已經基本完成了初步組網,如果一切順利,有了建設北斗系統的經驗后,中國能夠在2025年之前完成它的建設,并將它投入商業運營之中,它之所以會受到國內外群眾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它將成為美國星鏈計劃的一個有力競爭者,更重要的是只要它能按時完成組件工作,就會成為目前最為完善的衛星網絡系統。
2021年4月,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范圍后,產業鏈迎來重要發展機遇。目前,以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團為代表的國家隊,以及以銀河航天為代表的民營企業一同積極布局衛星互聯網產業。
2020年4月,衛星互聯網被國家發改委列入新基建范疇,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有望成為國內衛星互聯網建設元年。迄今為止,SpaceX旗下星鏈系統已經發射了1000多顆通信衛星,為地面偏僻地區的人口提供網絡接入服務。
2021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發布了關于促進微小衛星有序發展和加強安全管理的通知。微小衛星具有研制發射周期短,投入成本相對較低,組網運行可發揮集成效益等特點,發展規模和速度不斷增大,已成為當前航天熱點領域。
10月15日,深圳造”微小衛星再次發射成功。這是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繼今年6月11日成功將“仰望一號”和“海絲二號”衛星送入太空后的又一次發射任務。本次兩顆微小衛星的研制和成功發射,標志著該公司向商業氣象衛星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截止目前,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已研制并成功發射20顆微小衛星。
2021年9月10日,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開幕。本屆大會以“共享新成果,共注新動能”為主題,有110余家企業的500多款產品參展。
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有來自19個企業的21件機器人新品首發亮相,包括多功能環衛機器人、雙臂機器人、人工智能垃圾站、防爆輪式巡檢機器人等,涉及服務業、工業等多個領域。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當前,我國已經成為支撐世界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產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2020年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
2021年以來,二級市場上的工業母機板塊持續走強,作為一個新熱點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在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率先實現復工復產。受益于制造業需求拉動,工業母機企業更是出現訂單爆滿、一機難求的景象。
工業母機是一切制造業的基石,數控機床作為制造業發展及強大的重要依據,使得經濟迎來迅速發展期。目前我國高端數控機床自給率非常低,且國產數控機床的精度、穩定性、可靠性、使用壽命尚達不到世界先進水平。一旦一些發達國家收緊對我國高端數控機床出口,會影響到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隨著國家大力支持工業母機的發展,高端數控機床領域可突破空間巨大,且過去5-10年,國內機床行業在核心零部件、數控系統和整機方面都有顯著進步。工業4.0下,能夠滿足特定產品需求的、高生產效率、低成本的定制化機床設備在未來將會迎來更加蓬勃的發展空間。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